| 释义 | 
		目录- 1 基本信息
 - 2 基本解释
- 2.1 基本字义
 - 2.2 其它字义
 - 2.3 汉英互译
 - 2.4 方言集汇
 
  - 3 详细解释
 - 4 《康熙字典》
 - 5 《说文解字》
 - 6 字源字形
 - 7 English
 
  |  
   基本信息  -  汗 
 -  简体部首:氵,部外笔画:3,总笔画:6
 -  繁体部首:水
 -  拼音:hàn  hán    注音:ㄏㄢˋ  ㄏㄢˊ   
 -  五笔86、98:IFH  仓颉:EMJ  郑码:vaed
 -  笔顺编号:441112  四角号码:31140  UniCode:CJK 统一汉字 U 6C57
 
   基本解释  基本字义hàn   ㄏㄢˋ-  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:~水。~流浃背。
 -  出汗,使出汗:~颜(因羞惭而出汗;泛指惭愧)。~马功劳。~牛充栋。
 
  其它字义hán   ㄏㄢˊ-  〔可(kè)~〕见可2。
 
  汉英互译sweat   perspiration  方言集汇 -  粤语:hon4 hon6 hong6
 -  客家话:[梅县腔] hon5 [沙头角腔] hon5 [东莞腔] hon5 [海陆丰腔] hon6 [客英字典] hon5 [宝安腔] hon3 [客语拼音字汇] hon4 [台湾四县腔] hon5
 -  潮州话:hang2(háng) hang5(hâng)
 
   详细解释 〈名〉-   可汗,古代鲜卑、柔然、突厥、回纥、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 [king]
-  汗,可汗。蕃王称。——《广韵》
 -  咸丰四年, 土谢图汗、 车臣汗两部汗、王、公、台吉等请捐助军需,温旨郤之。——《清史稿》
 
  -   另见 hàn
 
 
  基本词义〈名〉-   (形声。从水,干声。本义:汗腺的分泌物)
 -  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[sweat;perspiration]
-  汗,身液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 -  汗者,精气也。——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
 -  五藏化液心为汗。——《宣明五气篇》
 -  出令如出汗,汗出而不反也。——《汉书·刘向传》
 -  汗衣,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。——《释名·释衣服》
 -  汗出浃背。——明· 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 
  -   又如:汗巾(擦汗用的手巾);汗血(汗与血;流汗流血;汗出如血);汗汪汪(形容汗水多的样子);汗星(细小的汗珠);汗迹(汗水的痕迹)
 -  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。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[sweat]。如:汗筒(古人用竹筒书写,竹筒在使用前,先在火上烤出汁,用以防蛀,称为汗筒,也称汗青);汗竹(借指史籍、书册);汗青头白(书成人老)
 -   旧时维吾尔族一些上层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称号 [维 han]。亦作维吾尔族表示女性的称号,用在名字末尾
 
 
  词性变化〈动〉-   出汗;使出汗 [perspire]
-  汗牛塞屋。——清· 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 
  -   又如:汗下(汗流下来);汗浸浸(微微出汗的样子);汗溶溶(汗津津);汗脱(出汗失水而虚脱)
 -   另见 hán
 
 
  常用词组·汗斑 ·汗褂儿 ·汗碱 ·汗津津 ·汗淋淋 ·汗流浃背 ·汗漉漉 ·汗马 ·汗毛 ·汗牛充栋 ·汗青 ·汗衫 ·汗水 ·汗禢儿 ·汗腺 ·汗颜 ·汗珠,汗珠子 ·汗渍 ·汗渍渍   《康熙字典》 -  《巳集上》《水字部》 ·汗 ·康熙筆画:7 ·部外筆画:3
 - 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侯旰切《正韻》侯幹切,音翰。《說文》人液也。《關尹子·八籌篇》心悲物淚出,心愧物汗出。《本草》李時珍曰:汗出於心,在內爲血,在外爲汗。故曰奪汗者無血,奪血者無汗。《易·渙卦》渙汗其大號。《史記·蘇秦傳》揮汗成雨。《前漢·劉向傳》出令如出汗。汗,出而不反者也。出而反之,是反汗也。《文心雕龍》其出如綍,不反若汗。 又泮汗,水無涯貌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潰渱泮汗。 又澔汗,符采映耀貌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采色澔汗。 又瀾汗,長貌。《木華·海賦》洪濤瀾汗。 又汗汗,水廣大無際貌。《郭璞·江賦》汗汗沺沺。 又質汗,藥名。 又《唐韻》胡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河干切,音寒。可汗,酋長之稱。讀若克韓。 又番汗,漢縣名。音盤寒,屬遼東郡。 又《唐韻》古寒切《集韻》居寒切,音干。餘汗,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屬豫章郡。《應劭註》汗音干。 又《韻補》叶彤甸切,音莧。《蘇轍·夏夜詩》老人氣如縷,枕簟亦流汗。褰帷竟不寐,夜氣淨如練。
 
   《说文解字》   字源字形   字源演变   |   |  | 小篆 | 楷体 |  |  
   English perspiration, sweat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