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释义 | 
		目录- 1 基本信息
 - 2 基本解释
 - 3 详细解释
- 3.1 词性变化
 - 3.2 常用词组
 - 3.3 基本词义
 - 3.4 词性变化
 
  - 4 《康熙字典》
 - 5 《说文解字》
 - 6 字源字形
 - 7 English
 
  |  
   基本信息  -  识 
 -  简体部首:讠,部外笔画:5,总笔画:7
 -  繁体部首:言
 -  繁体字:識 
 -  拼音:shí  zhì    注音:ㄕˊ  ㄓˋ   
 -  五笔86、98:YKWY  仓颉:IVRC  郑码:sjo
 -  笔顺编号:4525134  四角号码:36780  UniCode:CJK 统一汉字 U 8BC6
 
   基本解释  基本字义(識)shí  ㄕˊ-  知道,认得,能辨别:~辨。~破。~相(xiàng )。~途老马。
 -  所知道的道理:知~。常~。
 -  辨别是非的能力:见~。远见卓~。
 
  其它字义(識)zhì  ㄓˋ-  记住:博闻强~。
 -  标志,记号。
 
   方言集汇   详细解释 識 shí〈动〉-   (形声。从言。戠( zhí)声。善于言谈,表示有知识,故从言。本义:知道;懂得)
 -   同本义 [know;realize;be aware]
-  識,知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 -  君子是识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瞻卬》。笺:“知也。”
 -  壹宥曰不识。——《周礼·司刺》
 -  草荣识节和,木衰知风厉。——陶潜《桃花源诗》
 - 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,识众寡之用者胜。——《孙子·谋攻》
 -  不识有诸?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 -  苟有险,余必下推车,子岂识之?——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
 -  使汝不识诗书,或未必艰贞若是。——清· 袁枚《祭妹文》
 
  -   又如:识味(知味);识空便(知趣;识相);识道(知圣道);识义(知义理)
 -   认识 [know;recognize]
-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
 -  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。—— 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 -  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——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
 -  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!——唐· 高适《别董大》
 
  -   又如:识路(认识道路);相识(彼此认识);识丁(认识字);识认(认识)
 -   赏识 [recognize the worth of;appreciate]
- 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,卒为民士。—— 陈寿《三国志》
 
  -   又如:识鉴(赏识鉴别);识举(赏识并举用);识遇(赏识知遇)
 -   感觉;识别;辨别 [distinguish]
-  新妇识马声,蹑履相逢迎。——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 -  何用识夫婿?白马从骊驹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陌上桑》
 - 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“花山”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 
  -   又如:识宝太师(受贿的贪官);识主(识货的买主);识真(识别真相);识理(辨认和理解)
 
 
  词性变化識 shí〈名〉-   见识;知识 [knowledge]
-  贾生志大而量小,才有余而识不足也。—— 苏轼《贾谊论》
 -  非学无以致疑,非问无以广识。——清· 刘开《问说》
 - 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。——明· 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 
  -   又如:常识;才识(才能和见识);胆识;才益多者其识远;识略(见识与谋略);识面(世面);识野(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);识断(具有见识,并能判断);识远(见识远大)
 -   佛教用语。思维、认识、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[sense]。如:识神(心识,心灵)
 -   相知的朋友 [bosom friend]
-  异乡无旧识,车马到门稀。——唐· 刘禹锡《元日感怀》
 
  -   思想或意识 
-  阮公虽沦迹,识密鉴亦洞。—— 颜延年《五君咏》
     又如:识想(思想;意念)  姓識 shí〈副〉-   通“适”。刚才 [just now]
-  识见不谷而趋。(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。)——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
 
  -   另见 zhì
 
 
  常用词组·识别 ·识才 ·识才尊贤 ·识度 ·识多才广 ·识货 ·识荆 ·识荆恨晚 ·识力 ·识量 ·识破 ·识趣 ·识时达务 ·识时通变 ·识时务者为俊杰 ·识途老马 ·识文断字 ·识相 ·识羞 ·识字  基本词义識 zhì〈名〉-   旗帜。后作“帜” [flag]
- 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,讫无文号旌旗表识,咸怪异之。——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
 
  -  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[raised words on a bell]
-  广西土中铜鼓…周围款识,其圆纹为古钱,其方文如织簟。——《岭外代答》
 
  -   通“帜”。标记 [mark;sign]
-  以龙熊鸟雀为识。——《宝刀赋序》
 
  -   又如:标识(标志)
 
  词性变化識 zhì〈动〉-   加上标记。后作“志” [put a mark]
-  识以柳枝,命本部涉济。——《金史》
 
  -   又如:识别(加上标记使有区别)
 -   通“志”。记住 [remember]
-  小子识之,苛政猛于虎也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下》
 -  默而识之。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 -  文镂无款哀。——《史记·孝武纪》
 - 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。——《汉书·匈奴传上》。师古曰:“识亦记也。”
 -  贤者识其大者,不贤者识其小者。——《论语·子张》
 
  -   又如:识念(记忆);博闻强识
 -   另见 shí
 
 
   《康熙字典》 -  《酉集上》《言字部》 ·識
 - 〔古文〕𧨺《唐韻》賞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設職切,音式。《說文》常也。一曰知也。《長箋》訓常無意義。《玉篇》識,認也。《增韻》能別識也。又見識也。《詩·大雅》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吳公子札聘于鄭,見子產如舊相識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《莊子·繕性篇》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識。《揚子·法言》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,至識也。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,迷識也。 又草名。《大戴禮·夏小正》三月采識。識,草也。 又州名。《唐書·地理志》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。 又姓。見《姓纂》。 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職吏切,音志。與誌同。記也。《易·大畜》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,以畜其德。《書·益稷》書用識哉。《論語》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。 又《韻會》器之款鏤爲識。《史記·孝武紀》鼎文鏤無款識。《註》韋昭曰:款,刻也。師古曰:識,記也。楊愼曰:三代鐘鼎文,隱起而凸曰款,以象陽,中陷而凹曰識,以象隂。 又《韻會》通作志。《周禮·春官》保章氏掌天星,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。《鄭註》志,古文識字,記也。 又《讀書通》通作幟。《後漢·虞詡傳》以采綖縫賊裾爲幟。《註》幟,記也。 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式吏切,音試。義同。又《韻會》表識,謂有所標表,令異日可識知也。《左傳·宣十二年杜註》楚以茅爲旌識,謂以旌旗爲表也。《前漢·劉向傳》不可不識也。《師古註》墓須表識。俱音試。 又《集韻》《類篇》昌志切,音熾。義同。又《釋名》識,幟也。有章幟可按視也。《前漢·王莽傳》旌旗表識。《師古註》識讀與幟同。 又叶式列切,音刷。《崔駰·達旨》傳序歷數,三代興滅。大庭尚矣,赫胥罔識。 又叶施灼切,音爍。《蘇軾·毛長官詩》宦遊逢此歲年惡,飛蝗來時半天黑。羨君封境稻如雲,蝗自識人人不識。 《集韻》或書作𧬣。
 
   《说文解字》     | -  《卷三》《言部》 ·識
 - 常也。一曰知也。从言戠聲。賞職切
 
  |  
   字源字形   字源演变   |   |  | 小篆 | 楷体 |  |  
   English recognize, understand, know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