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释义 | 
		目录- 1 基本信息
 - 2 基本解释
 - 3 详细解释
 - 4 《康熙字典》
 - 5 《说文解字》
 - 6 字源字形
 - 7 English
 - 8 引用及链接
 
  |  
   基本信息  -  阿 
 -  简体部首:阝,部外笔画:5,总笔画:7
 -  繁体部首:阜,部外笔画:5,总笔画:8
 -  拼音:ā  ē    注音:ㄚ  ㄜ  
 -  五笔86、98:BSKG  仓颉:NLMNR  郑码:YAJ
 -  笔顺编号:5212512  四角号码:71220  UniCode:CJK 统一汉字 U+963F
 
   基本解释  基本字义ā  ㄚˉ- 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:~大。~爷。~爹。~罗汉。~毛。~婆。~弟。~姊。
 
  其它字义ē  ㄜˉ-  迎合,偏袒:~附。~其所好。~谀逢迎。
 -  凹曲处:山~。
 
   方言集汇 -  粤语:aa2 aa3 aak3 o1
 - 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 a1 a6 o1 [陆丰腔] o1 a3 [沙头角腔] a1 a5 o1 [客英字典] a1 o1 [梅县腔] a1 a5 o1 [东莞腔] a1 o1 [台湾四县腔] a1 o1 [宝安腔] o1 / a1 [客语拼音字汇] a1 o1
 -  潮州话:a1 a7 o1
 
   详细解释 〈名〉-   (形声。从阜,可声。本义:大的山陵,大的土山)
 -   同本义 [big mound]
-  阿,大陵也。一曰曲阜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 -  我陵我阿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
 -  有卷者阿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卷阿》
 -  在彼中阿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
 
  -   又如:阿丘(一边偏高的土丘)
 -   泛指山 [mountain]
-  流自眺夫衡阿兮。——张衡《思玄赋》。注:“山下也。”
 
  -   又如:阿阜(山峰,峰峦);崇阿(高大的山)
 -   山坡 [hillside]
 -   细缯,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[fine silks]
-  衣阿锡,曳齐纨。——《淮南子·修务》
 -  被阿锡,揄纻缟。——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
 -  曳阿锡。——《汉书·礼乐志》。注:“细缯也。”
 
  -   又如:阿锡(细的丝布。阿指细缯,锡是细布)
 -   曲隅,角落 [corner]
-  四阿重屋。——《周礼·考工记》
 -  若有人兮山之阿。——《楚辞·山鬼》。注:“曲隅也。”
 -  周阿而生——班固《西都赋》。注:“庭之曲也。”
 -  汾之阿。——《汉书·礼乐志》。注:“水之曲隅。”
 
  -   水边 [waterside]
-  丙午,天子饮于河水之阿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
 
  -   近旁 [nearby;near]。如:阿门(旁门)
 -   地名。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[Dong'e county]。如:阿缟(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)
 
 
  词性变化〈动〉-   曲从;迎合 [pander to;play up to]
-  弗谏而阿之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》。注:“随也。”
 -  阿郑君之心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长见》
 -  行叩诚而不阿兮。——《楚辞·逢纷》。注:“曲也。”
 -  是察阿党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。注:“谓治狱吏以私恩,曲桡为也。”
 
  -   又如:阿奉(阿谀奉承);阿世(迎合世俗);阿邑(迎合奉承的样子);阿意(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)
 -   偏袒 [be unfairly partial to]。如:阿好(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);阿私(偏袒;庇护);阿党(结党偏私)
 -   〈方〉∶通“屙”。拉,排泄大小便 [exerete]。如:阿金溺银(指生财有道);阿绵花屎(拖延,磨时间)
 -   另见ā;ǎ;à;a
 
 
  常用词组·阿爸 ·阿鼻 ·阿波罗计划 ·阿昌族 ·阿的平 ·阿弟 ·阿斗 ·阿飞 ·阿芙蓉 ·阿哥 ·阿公 ·阿訇 ·阿拉伯胶 ·阿拉伯数字 ·阿罗汉 ·阿妈 ·阿妹 ·阿门 ·阿米巴痢疾 ·阿木林 ·阿奶 ·阿片 ·阿婆 ·阿Q ·阿司匹林 ·阿嚏 ·阿托品 ·阿物儿 ·阿兄 ·阿姨 其它字义〈叹〉-   用于表示各种感情(如惊讶) [ah]
-  阿,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!——鲁迅《呐喊·故乡》
 
  -   另见ā;à;a;ē;ě其它字义
  〈副〉〈方〉∶可,是否 [may;can;whether or not]。用在问句中,加强语气。如:阿晓得(可晓得)?阿去(可去)?  《康熙字典》 -  《戌集中》《阜字部》 ·阿 ·康熙筆画:13 ·部外筆画:5
 -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何切,音娿。《爾雅·釋地》大陵曰阿。《玉篇》水岸也,邸也。《詩·小雅》菁菁者莪,在彼中阿。《傳》中阿,阿中也。又《大雅》有卷者阿。 又《爾雅·釋地》偏高曰阿丘。《釋名》阿,荷也。如人擔荷物,一邊偏高也。《詩·鄘風》陟彼阿丘,言采其蝱。 又《玉篇》倚也。阿衡,商官名。《書·太甲》不惠于阿衡。《傳》阿,倚。衡,平。 又《史記·范睢傳》不離阿保之手。又《倉公傳》故濟北王阿母。《註》服虔云:乳母也。 又《前漢·王莽傳》太阿右拂,大司空甄豐,少阿羲和,京兆尹劉歆。《註》皆官名。 又《儀禮·士昏禮》賔升西階,當阿東面致命。《註》阿,棟也。今文阿爲庪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匠人》四阿重屋。《註》四阿,若今四柱。又《詩·小雅》隰桑有阿。《箋》枝條阿阿然長美。 又《玉篇》比也,曲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阿下執事。《孟子》汙不至阿其所好。 又《集韻》一曰慢應。 又地名。《左傳·襄十四年》敗公徒于阿澤。《註》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。《史記·李斯傳》阿縞之衣。《註》東阿縣,繒帛所出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涿郡阿陵縣。 又宮名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先作前殿阿房。《註》括地志云:秦阿房宮,亦曰阿城,在雍州長安縣。一云阿,近也,以其去咸陽近,故號阿房。 又太阿,劒名。《戰國策》龍淵太阿。 又鬼名。《莊子·達生篇》東北方之下者,陪阿鮭蠪躍之。《註》陪阿,狀如小兒,長尺四,黑衣,赤幘,大冠,帶劒持戟。 又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天阿者,羣神之闕也。 又月御曰纖阿。《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》纖阿爲御。 又陽阿,古名俳,善歌者。《古詩》渡江采菱發陽阿。 又姓。《官氏志》唐阿光進,明阿賢,本出阿伏氏。 又《韻會小補》與呵通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。《註》唯與阿,遲速小異。 又《集韻》倚可切,娿上聲。與猗同。柔貌。《詩·檜風》猗儺其枝。《釋文》猗,於可反。《集韻》猗,或作阿。 又《韻會小補》音屋。《古詩》家中有阿誰。《木蘭詩》阿耶無大兒。《又》阿妹聞𡛷來。《世說新語》一門則有阿大中郞。 又《字彙補》阿葛切,音遏。《釋典》有阿難。
 
   《说文解字》     | -  《卷十四》《𨸏部》 ·
 - 大陵也。一曰曲𨸏也。从𨸏可聲。烏何切
 
  |  
 
 -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 -  大陵曰阿。釋地、毛傳皆曰。大陵曰阿。从𨸏。可聲。烏何切。十七部。一曰阿、曲𨸏也。毛詩。菁菁者莪。在彼中阿。傳云。大陵曰阿。考槃在阿。傳曰。曲陵曰阿。各隨其宜解之也。大雅。有卷者阿。傳曰。卷、曲也。然則此阿謂曲𨸏也。引申之、凡曲處皆得偁阿。是以緜蠻傳曰。丘阿、丘之曲阿。室之當棟處曰阿。考工記四阿。若今四注屋。左傳。椁有四阿。毛傳。偏高曰阿丘。許書言谷、口上阿也。皆是也。曲則易爲美。故隰桑傳曰。阿然、美皃。凡以阿言私曲、言昵近者、皆引申叚借也。
 
   字源字形   字源演变   English prefix for people's names; used in transliteration |